德州红·奉献美 德州市红十字心理救援队让扶贫从心开始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汤锦瑶
修复家庭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留守妇女心理疏导、为贫困学子捐款……德州市红十字心理救援队开展“扶贫扶志扶信心服务行动”,正在助力脱贫攻坚的路上稳步前行。近年来,作为德州市红十字扶贫行动的重要内容,市红十字心理救援队已为贫困人群提供了600余人次心理疏导,捐赠助学金额3万余元,擦亮了“德州红 奉献美”的红十字志愿服务品牌。
扶心 精准扶贫从心开始
“最近怎么样?有啥需要我帮忙的吗?”去年11月初,市红十字心理救援队志愿者任俊河再次来到黄河涯镇崔庄村贫困户张秀芬家,与11岁的小欣熟络地聊起天来。经过多次沟通交流,小欣一改内向的性格和颓废的想法,变得积极向上乐观起来。
小欣的母亲因患精神分裂症常年住院治疗,而父亲也抛弃她远走他乡。自幼小欣便与姥姥张秀芬相依为命,虽然祖孙二人生活贫困,但小欣的学习一天也没落下。半年前,小欣得知母亲的病症越来越严重,或不久于人世。她变得不爱说话,也不帮姥姥干家务,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她最近总是自己揪头发,还嘀咕自己也会得她妈那种病,俺可该怎么办啊?”张秀芬向黄河涯镇妇联求助。
在得知小欣家的情况后,市红十字心理救援队志愿者任俊河便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多次到小欣家中为其做心理疏导。任俊河一边帮她分析问题,一边对她进行适度指导,鼓励她把目标具体化、落实到行动中。“做完心理辅导,孩子做作业积极了,也主动洗衣服做家务了,每天还给我讲讲学校的新鲜事。现在,她每到周末就盼着任老师过来,要给他说说自己的表现,特别感谢任老师和咱镇上扶贫办!”张秀芬老人激动地说。
“把教育扶贫落实到实处,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德州市红十字心理救援队队长苗健说,“我们以贫困家庭儿童及其监护人为重点对象,为其提供心理辅导,增强贫困家庭儿童对生活的信心,形成健全人格,同时帮助监护人树立社会责任感,关爱儿童成长。”
扶志 增强贫困户实现自我脱贫的信心
而对德州市红十字心理救援队表达感激之情的,不只有小欣和她的姥姥。家住夏津的吕霞(化名)一家也同样心存感激。46岁的吕霞在家政公司做保洁员,而48岁的丈夫付强(化名)却因没有一技之长而在家中无所事事,靠吕霞一人的微薄收入度日。为此,夫妻二人经常吵架,13岁的女儿也多次离家出走。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心理救援队的志愿者赶赴夏津吕霞的家中。针对付强对未来生活感到不自信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疏导,付强逐渐变的开朗起来。
“有些贫困人群因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而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迈向社会。志愿者们以‘致富先治脑和心’为突破口,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打开他们的心结,让其重拾生活信心,摒弃‘等、靠、要’思想,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苗健介绍,志愿者们通过专业知识为贫困者打开了一扇窗,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鼓励他们凭着志气在思想上、精神上站起来。
奉献心理救援扛起“心理减贫”责任担当
为了给这些贫困家庭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环境优雅的心理疏导场所,红十字心理救援队的志愿者还将自己家中的房子无偿提供出来, 同时,积极联系爱心组织,帮扶贫困孩子完成学业。截至目前,帮扶贫困儿童370余人,捐赠助学金额3万余元。
2003年,家住陵城区边临镇的小杰(化名)因父亲突然患病离世,家中欠下数十万元的巨款,小杰面临辍学的困境。就在一家人眼看山穷水尽时,红十字心理救援队的志愿者赶到小杰家中,当场表态:“一定会把责任担起来,不让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在他们的帮助下,解决了小杰的辍学危机。同年,还通过德州市希望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资助了夏津县双庙镇的小强(化名)。
经过多年资助,两个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并找到工作。“德州市红十字会和希望工程已在我的心中埋下了感恩的种子,作为家庭贫困学生,我将会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爱心人士,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小杰在向苗健表达谢意的时候说道。
近年来,市红十字会围绕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创建等全市中心工作,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打造“德州红,奉献美”志愿服务品牌。市红十字会业务部部长陈冬梅介绍,“心理扶贫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将充分发挥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凝聚人道力量,助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将社会的关爱传递到位、帮扶落实到位,引领贫困家庭走向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来源:德州晚报